🎉 親愛的廣場小夥伴們,福利不停,精彩不斷!目前廣場上這些熱門發帖贏獎活動火熱進行中,發帖越多,獎勵越多,快來 GET 你的專屬好禮吧!🚀
🆘 #Gate 2025年中社区盛典# |廣場十強內容達人評選
決戰時刻到!距離【2025年中社區盛典】廣場達人評選只剩 1 天,你喜愛的達人,就差你這一票衝進 C 位!在廣場發帖、點讚、評論就能攢助力值,幫 Ta 上榜的同時,你自己還能抽大獎!iPhone 16 Pro Max、金牛雕塑、潮流套裝、合約體驗券 等你抱走!
詳情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activities/community-vote
1️⃣ #晒出我的Alpha积分# |曬出 Alpha 積分&收益
Alpha 積分黨集合!帶話題曬出你的 Alpha 積分圖、空投中獎圖,即可瓜分 $200 Alpha 代幣盲盒,積分最高直接抱走 $100!分享攢分祕籍 / 兌換經驗,中獎率直線上升!
詳情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post/status/12763074
2️⃣ #ETH百万矿王争霸赛# |ETH 鏈上挖礦曬收益
礦工集結!帶話題曬出你的 Gate ETH 鏈上挖礦收益圖,瓜分 $400 曬圖獎池,收益榜第一獨享 $200!誰才是真 ETH 礦王?開曬見分曉!
詳情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pos
CEX與DEX永續合約大PK:算法之戰背後的金融哲學
CEX與DEX的永續合約算法對比:Hyperliquid、Binance、OKX
2025年3月,JELLYJELLY合約在某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引發了一場市場騷亂。短短幾小時內,該合約價格暴漲429%,即將觸發大規模清算。如果發生清算,空頭倉位將被打入鏈上流動性金庫,造成千萬美元級的浮動虧損。與此同時,一家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罕見地"連夜"上線了JELLYJELLY的永續合約交易。
這一事件不僅成爲加密社區熱議的焦點,也暴露了一個核心問題: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,價格由什麼決定?風險究竟由誰承擔?算法真的是中立的嗎?
本文將以JELLYJELLY事件爲引,剖析三大平台在永續合約核心機制——指數價格、標記價格、資金費率——上的算法差異,並深入解析它們背後的金融哲學與風險傳導機制。我們將探討不同算法如何塑造交易風格,如何服務於不同類型的操盤者,以及如何決定交易者在風暴中的生存能力。
這不僅是一次合約的技術解剖,更是一場市場秩序設計的哲學較量。
永續合約交易概述
永續合約交易主要由三大要素構成:
指數價格:跟蹤現貨市場價格變化,是"理論錨"。
標記價格:用於計算未實現盈虧、爆倉等關鍵事件的決定性價格。
資金費率:連接現貨與合約世界的經濟機制,引導合約價格向現貨回歸。
控制標記價格的算法,就掌握了合約交易的生殺大權。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核心在於:如何確保標記價格不被操控且可被驗證。
算法細節對比
指數價格/預言機價格
某去中心化平台的指數價格稱爲預言機價格,由驗證者節點構建,使用加權中位數法對抗極端價格波動。這種方法更具抗操縱性,但更新頻率較慢(3秒一次)。
標記價格機制
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的標記價格算法基於"價格平滑性"和"市場深度反映"兩大原則。其公式基於三類價格的中位數:合約市場的買一/賣一中間價、成交價格、以及衝擊價格。
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採取更"激進"方式,僅使用盤口中的買一/賣一中間價作爲標記價格來源。該算法不參考成交價,也不考慮訂單簿深度,因此價格對微小交易極其敏感。
某去中心化平台的標記價格結構融合了上述兩種方法。它由多個節點控制,融合三個價格來源:預言機價格與合約中價之差的150秒指數移動平均;平台自身的買一、賣一與最後成交價的中位數;多家中心化交易所的永續中價加權中值。
資金費率算法
某去中心化平台在資金費率算法上引入了溢價指數,計算中使用預言機價格以更貼近市場真實情況。溢價指數每5秒取樣,並按每小時的均值計算,防止短時的劇烈波動。
爲了彌補價格回歸速度慢的短板,該平台採用了三個特色設定:
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的資金費率依賴於較長的結算週期(通常8小時),計算時結合訂單簿深度模擬大額市價單的衝擊買賣價,同時考慮借貸利率。
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的資金費率算法則相對簡單,基於盤口買一賣一價格的偏差計算,結算週期同樣較長。
不同平台的交易策略與金融哲學
某大型中心化交易所:制度理性者的設計
整體設計偏向"制度化、溫和化",核心理念是"讓市場可預期"。這與量化金融學派和有效市場假說高度契合。
機制體現:
另一家中心化交易所:交易本能者的設計
策略設計接近"快、狠、準",哲學是"市場就是人性的反映"。這與行為金融學邏輯不謀而合。
機制體現:
某去中心化平台:鏈上結構主義者的設計
試圖打造全新的金融範式:去中心化治理 + 可編程價格機制。其哲學是:算法不是預測市場,而是設定秩序。
機制體現:
結語
價格是交易的表象,算法是交易的秩序。無論是制度緩衝、市場行爲至上,還是鏈上共識,本質上都試圖回答同一個問題:我們該如何信任一個看不見的市場?
當市場處於極端情境,算法會退場,人必須登臺。最終,價格不是由"算法決定",而是由我們選擇相信誰來決定。
在未來的金融世界,算法將繼續擴展其疆域。但必須認識到,每一個寫入代碼的邏輯,背後都投射着一個價值判斷的影子。
讓我們始終懷着一顆敬畏市場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