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幣圈的異化:當創新消失,只剩賣幣一種生意近期參加完香港共識大會後,與國內圈內人士交流,感受到行業氛圍的明顯變化。雖然熟悉的面孔依舊活躍,但市場的"氣質"已然不同。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,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"異化"狀態。在這個時代,整個行業似乎只剩下一種生意模式:賣幣。## 行業生態的三大支柱傳統上,加密貨幣行業依靠三個核心環節運轉:1. 價值創造:通過技術創新滿足用戶需求,如比特幣、以太坊、Layer2等。2. 價值發現:投資機構捕捉潛力資產,推動行業發展。3. 價值流通:各類中介機構構建銷售渠道,促進一級到二級市場的流轉。理想情況下,這三個環節應該相互支撐、協同發展。然而,當前市場呈現出嚴重失衡的狀態:價值創造和發現環節日漸式微,而價值流通環節卻異常繁榮。項目方不再專注於用戶需求和產品開發,投資機構也不再深入研究行業趨勢。整個市場的焦點只剩下一個:如何更好地賣幣。## 扭曲的市場生態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中,三個環節應該緊密聯繫:項目方開發優質產品,滿足用戶需求,獲得利潤和市場溢價;投資機構在低谷期介入,高峯期退出;流通渠道則提高整體資本效率。然而,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已經偏離了這一理想模式。討論創新機會、產品開發或用戶需求的聲音越來越少。即便在部分細分領域(如AI Agent)仍有一定熱度,但整體創新動力明顯不足。二級市場機構普遍採取觀望態度,山寨幣上市即巔峯的現象屢見不鮮,大部分項目的流動性也趨於枯竭。在這種行情下,市場上最活躍的參與者主要是做市商、代理商等中間機構。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美化數據、上線大型交易平台、推廣營銷以及操縱交易量等。市場參與主體高度同質化,都在爭奪日益稀缺的存量資金。這導致了一個封閉的利益共同體的形成,由頭部項目、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幣部門、資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組成。資金從投資者流向這個利益共同體,而散戶則成爲最終的買單者。## 創新精神的消逝與2022年FTX事件後的市場低迷不同,當時大量資金仍沉澱在投資機構手中,這些資金具有造血功能,可以投入到創新項目中,產生正向外部性。而現在,大部分資金被中間環節吸收,項目方往往只求快速上市套利,成爲投資機構和二級市場之間的中間商。他們不再致力於價值創造,而是專注於構建"空殼"故事。從商業邏輯來看,當下遊分銷渠道佔據主導地位時,上遊的研發和運營投入必然會被壓縮。許多項目方索性放棄產品開發,將全部資金用於營銷和上市,甚至將缺乏實質內容包裝成"meme"驅動的噱頭。在這種環境下,加密貨幣行業的創新路徑已經異化爲:"構建吸引眼球的故事 → 快速包裝 → 利用關係上市 → 套現離場"產品、用戶和實際價值創造已經被邊緣化,成爲"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安慰"。## 中介主導的市場困境表面上看,項目方將資金集中在上市和拉升幣價上,似乎各方都能受益:投資基金獲得退出機會,散戶有了交易空間,中間商賺取豐厚利潤。然而,長遠來看,這種模式的負面影響將逐漸顯現。創新動力的喪失導致中間商壟斷地位加強,抽水比例不斷提高。上遊項目方面臨高風險低回報的困境,不得不選擇退出。下遊散戶之間的零和博弈加劇,賺錢效應減弱,大量用戶退出市場。本質上,中間商(如交易所、做市商、代理商等)是服務提供者,並不直接創造價值。當服務方成爲市場主導力量時,整個生態就像患上了癌症,最終可能導致市場的衰退。## 週期的力量與重建希望加密貨幣市場終究是週期性的。樂觀者相信,在當前流動性匱乏的低谷之後,終將迎來真正的"價值復興"。技術革新、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將重新激發創新熱情。創新精神不死,泡沫終將消退。即便只有微弱的希望之光,也可能成爲指引未來的燈塔。悲觀者則認爲,市場泡沫尚未完全破裂,加密貨幣行業可能還需經歷一次更深層次的洗牌。只有當中間商主導的市場格局崩塌,才可能開啓真正的重建之路。在這個過渡期,從業者將經歷質疑、內耗、倦怠和自我懷疑等階段。但這正是市場的本質——週期既是宿命,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。未來或許光明,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會很漫長。我們需要耐心等待,同時保持警惕和創新精神,爲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。
幣圈異化:創新消失 只剩賣幣生意
幣圈的異化:當創新消失,只剩賣幣一種生意
近期參加完香港共識大會後,與國內圈內人士交流,感受到行業氛圍的明顯變化。雖然熟悉的面孔依舊活躍,但市場的"氣質"已然不同。
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,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"異化"狀態。在這個時代,整個行業似乎只剩下一種生意模式:賣幣。
行業生態的三大支柱
傳統上,加密貨幣行業依靠三個核心環節運轉:
價值創造:通過技術創新滿足用戶需求,如比特幣、以太坊、Layer2等。
價值發現:投資機構捕捉潛力資產,推動行業發展。
價值流通:各類中介機構構建銷售渠道,促進一級到二級市場的流轉。
理想情況下,這三個環節應該相互支撐、協同發展。然而,當前市場呈現出嚴重失衡的狀態:
價值創造和發現環節日漸式微,而價值流通環節卻異常繁榮。項目方不再專注於用戶需求和產品開發,投資機構也不再深入研究行業趨勢。整個市場的焦點只剩下一個:如何更好地賣幣。
扭曲的市場生態
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中,三個環節應該緊密聯繫:項目方開發優質產品,滿足用戶需求,獲得利潤和市場溢價;投資機構在低谷期介入,高峯期退出;流通渠道則提高整體資本效率。
然而,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已經偏離了這一理想模式。討論創新機會、產品開發或用戶需求的聲音越來越少。即便在部分細分領域(如AI Agent)仍有一定熱度,但整體創新動力明顯不足。
二級市場機構普遍採取觀望態度,山寨幣上市即巔峯的現象屢見不鮮,大部分項目的流動性也趨於枯竭。
在這種行情下,市場上最活躍的參與者主要是做市商、代理商等中間機構。他們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美化數據、上線大型交易平台、推廣營銷以及操縱交易量等。
市場參與主體高度同質化,都在爭奪日益稀缺的存量資金。這導致了一個封閉的利益共同體的形成,由頭部項目、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幣部門、資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組成。資金從投資者流向這個利益共同體,而散戶則成爲最終的買單者。
創新精神的消逝
與2022年FTX事件後的市場低迷不同,當時大量資金仍沉澱在投資機構手中,這些資金具有造血功能,可以投入到創新項目中,產生正向外部性。
而現在,大部分資金被中間環節吸收,項目方往往只求快速上市套利,成爲投資機構和二級市場之間的中間商。他們不再致力於價值創造,而是專注於構建"空殼"故事。
從商業邏輯來看,當下遊分銷渠道佔據主導地位時,上遊的研發和運營投入必然會被壓縮。許多項目方索性放棄產品開發,將全部資金用於營銷和上市,甚至將缺乏實質內容包裝成"meme"驅動的噱頭。
在這種環境下,加密貨幣行業的創新路徑已經異化爲:
"構建吸引眼球的故事 → 快速包裝 → 利用關係上市 → 套現離場"
產品、用戶和實際價值創造已經被邊緣化,成爲"理想主義者的自我安慰"。
中介主導的市場困境
表面上看,項目方將資金集中在上市和拉升幣價上,似乎各方都能受益:投資基金獲得退出機會,散戶有了交易空間,中間商賺取豐厚利潤。
然而,長遠來看,這種模式的負面影響將逐漸顯現。創新動力的喪失導致中間商壟斷地位加強,抽水比例不斷提高。上遊項目方面臨高風險低回報的困境,不得不選擇退出。下遊散戶之間的零和博弈加劇,賺錢效應減弱,大量用戶退出市場。
本質上,中間商(如交易所、做市商、代理商等)是服務提供者,並不直接創造價值。當服務方成爲市場主導力量時,整個生態就像患上了癌症,最終可能導致市場的衰退。
週期的力量與重建希望
加密貨幣市場終究是週期性的。
樂觀者相信,在當前流動性匱乏的低谷之後,終將迎來真正的"價值復興"。技術革新、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將重新激發創新熱情。創新精神不死,泡沫終將消退。即便只有微弱的希望之光,也可能成爲指引未來的燈塔。
悲觀者則認爲,市場泡沫尚未完全破裂,加密貨幣行業可能還需經歷一次更深層次的洗牌。只有當中間商主導的市場格局崩塌,才可能開啓真正的重建之路。
在這個過渡期,從業者將經歷質疑、內耗、倦怠和自我懷疑等階段。
但這正是市場的本質——週期既是宿命,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。
未來或許光明,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會很漫長。我們需要耐心等待,同時保持警惕和創新精神,爲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。